法律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离婚律师

文物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有哪些(文物行政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以下什么原则)

三六九律师网 2025-04-19



  第一条为规范文物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以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对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文物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有哪些(文物行政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以下什么原则)

  第三条文物行政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二)遵循法定程序;

  (三)公正、公平地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职权;

  (四)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第四条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对下级文物行政部门实施的文物行政处罚行为进行监督。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对下级文物行政部门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可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上级文物行政部门有权依法对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第二章管辖

  第五条文物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管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督查并指导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处理全国范围有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案件。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可依据有关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规定辖区内的级别管辖。

  第七条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依法直接管辖下级文物行政部门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下级文物行政部门对其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文物行政部门管辖时,可以报请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决定。

  第八条两个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对同一违法行为均有管辖权时,应当由先立案的文物行政部门管辖。

  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管辖,其共同的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也可以直接指定管辖。

  第九条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发现案件不属于本单位管辖或者主管的,应当将相关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文物行政部门或者相关的行政部门处理,同时报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受移送的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将案件处理结果及时函告移送案件的文物行政部门。

  受移送的文物行政部门如果认为移送不当,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管辖,不得再次移送。

  第三章立案

  第十条文物行政部门对下列途径发现的违法案件应当及时处理:

  (一)在检查中发现的;

  (二)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举报的;

  (三)上级交办的,下级报请处理的,或者有关部门移送的。

  第十一条文物行政部门适用一般程序处理违法行为的,应当立案。

  第十二条文物行政部门发现违法行为具有下列情形的,应当在5日内立案:

  (一)有明确的违法嫌疑人;

  (二)有客观的违法事实;

  (三)属于文物行政处罚的范围;

  (四)属于本部门管辖。

  决定立案的,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报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并确定两名以上文物行政执法人员为案件承办人。

  第十三条文物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正在实施,情况紧急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违法行为予以制止或者纠正;

  (二)对涉案文物依法先行登记保存;

  (三)收集、调取其他有关证据。

  文物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材料报告所属文物行政部门,并办理立案手续。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文物行政执法人员,不能被确定为案件承办人:

  (一)是案件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三)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案件承办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当事人认为案件承办人符合上述情形之一时,可以向文物行政部门申请回避。案件承办人的回避由本部门主管负责人决定。

  第四章调查取证

  第十五条案件立案后,案件承办人应当及时收集、调取证据。

  第十六条案件承办人调查案件,不得少于两人。案件承办人在调查取证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对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承办人应当保守秘密。

  第十七条案件承办人可以对当事人及证明人进行询问。询问应当单独进行。询问前应当告知其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

  询问应当制作笔录,并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笔录如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其更正或者补充。经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逐页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案件承办人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被询问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第十八条案件承办人进行现场检查时,当事人应当在场。案件承办人应当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当事人应当签名并注明对该笔录真实性的意见;当事人拒绝到场或者签名的,应当由案件承办人在现场笔录中注明。

  第十九条案件承办人可以要求当事人及证明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由材料提供人在有关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材料提供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在材料上注明。

  第二十条案件承办人调取的证据应当是原件、原物。调取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由提交证据复制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复制品上盖章或者签名,并注明“与原件(物)相同”字样或者文字说明。

  第二十一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案件承办人应当填写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审批表,报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时,案件承办人应当向当事人出具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第二十二条文物行政部门实施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当事人拒绝到场的,案件承办人可以邀请有关人员参加。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开列物品清单,由案件承办人、当事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当事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接收物品清单的,应当由案件承办人在清单上签名并注明情况。

  第二十三条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一)需要进行技术检验或者鉴定的,送交检验或者鉴定;

  (二)依法不需要没收的物品,退还当事人;

  (三)依法应当移交有关部门处理的,移交有关部门。

  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法律知识分享平台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